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翻译研究中心>> 学术视点

学术视点

陈荣捷、张家才、席文:新儒学的术语解释与翻译

文章来源:翻译文化研究中心发布时间:2021年08月10日

找到一个可以完全表达某个中国哲学概念的英文词汇是困难的。正确的英文词汇要能够运用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而不只是表达在某个特定文本中的中文概念。但中文术语有多义、变化和非字面意义,尽管采用何种译文全凭译者取舍,但如何取舍选择,则要有充分的理由。迄今为止,陈淳的《北溪字义》是对新儒学术语最好的解释。在解释术语的过程中,陈淳常常运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实际上,总结了乃师朱熹的思想,并在这一单本著作中完整呈现出对新儒学的综合、重建和完成。《北溪字义》是朱子学,概括地说,亦即新儒学。在新儒学术语的英语翻译中,对于一些术语采用替代翻译,尽量避免直译;努力使全文翻译保持前后一致,以便读者在阅读时知道,所说的是同一概念。在通常情况下,尽量避免双翻译的出现。那样做,不仅给阅读带来麻烦,而且非但不能澄清概念,反而使概念模糊。?

?

原载《深圳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引用请参考原文及出处

?

作为一个译者, 多年以来, 我一直渴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完全地表达某个中国哲学概念的英文词汇。没有任何一个英文词汇可以和某个中文词汇划等号, 除少数情况, 音译只不过是回避了这一问题。正确的英文词汇不只是表达在某个特定文本中的中文概念, 而且要能够运用在整个中国思想史中, 虽然有时也难免有替代翻译。

?

?

在《中国哲学资料书》?(1)?和《<近思录>:新儒学文选》?(2)?中, 我曾反复讨论中国哲学术语翻译的问题。

?

中文术语翻译是见仁见智的事。每一个汉字都有若干含义, 因此不同译者的侧重点难免有所不同。一些术语的含义太过复杂, 比如“阴” (黑暗的、消极的、被动的, 或者女性特点、力量或性质/dark, negative, passive, or female principle, force, or element) , 以及它的对立面“阳”, 因而只能音译。而另一些术语不能简单直译, 必须进行解释。例如, 《大学章句集注》这一书名, 如果按照字面意思, 应译成“为《大学》 (the Great Learning) 分章并注释”。然而实际上, 这一著作是一本评注, 其中包含了朱熹 (1130-1200) 个人的重要言论。因此, 与直译相比, “评注 (Commentary) ”这个译法更为准确。同理, “遗书”意为“被传下来的著作”。“传 (transmission) ”一词在英文中含有“传输的路线 (a line of transmission) ”的意思, 而中文术语中并没有这层含义。“遗书”仅表示“至今仍然存在的著作”。因此, “遗书”应译为“幸存的著作 (surviving work) ”或“被保存的著作 (preserved work) ”。

?

有些词汇的翻译要有变化。例如, “文 (wen) ”有图案 (pattern) 、文学 (literature) 、标志 (signs) 、装饰 (ornament) 、文化 (culture) 和其他众多意思, 因而无法用一种方式翻译。同理, “自然”意为自发性 (spontaneity) 、自然 (nature) 、遵循本性 (to follow nature) 等等。

?

毋庸多言, 在选择翻译词汇时, 译者必须选择符合原作者意图或者某一哲学体系特有的表达。以《粹言》为例, 这个标题既有“收集的名言 (collected sayings) ”的意思, 也有“纯粹的话语 (pure words) ”的意思。尽管前一种意义更普遍, 但从书中的序言来看, 显然后者才符合作者的本意。

?

?

许多时候, 翻译不仅困难, 而且会引发争议。尽管采用何种译文全凭译者取舍, 但如何取舍选择, 则要有充分的理由。下面我将列举本人在翻译过程中的取舍理由, 我希望这些理由足够充分。

?

“器 (Ch'i) ”———“具体的事物 (concrete thing) ”。这是一个哲学术语, 因此, 不能按照通常的意思理解为一种仪器、一种工具或者一个容器, 也不能将其曲解为物质、物体或者物质实体。从哲学意义上讲, 这个字意为一个具体的或明确的客体, 与既无空间限制, 又无物理形态的“道”相对。其意义还包括制度和机构, 或任何具象的事物或事件。

?

“气 (Chi) ”———“微妙的、刚出现的、原动力 (subtle, incipient, activating force) ”。格雷厄姆 (Graham) 曾对这一概念有过准确描述, 他认为“气”就是“内部动力的源泉”、“未表露的运动的萌芽”?(3)?。博德 (Bodde) 的“动机的力量?(4)?”观点和张君劢 (Carsun Chang) 的“微妙的状态?(5)?”观点都不错, 但不全面。

?

“气 (Ch'i) ”———“物质力量 (material force) ”。每一个学习中国思想的人都知道, “气”与“理 (principle) ”相对, 代表能量 (energy) 和物质 (matter) 。这组概念 (能量和物质) 在中国哲学中是不加区分的。翻译为“物质” (matter) 和“大气” (ether) 都不够好。杜布斯 (Dubs) 译成“物质-能量?(6)?”, 这样译虽然基本合理但却拗口, 而且缺了一个形容词形式。除非音译, 否则将“气”译为“物质力量”似乎最为妥帖。许多时候, 尤其是在新儒学的“理”的观念发展之前, “气”指与血液和呼吸相关的心理生理能量, 因此, 将其译为“生命力”或“生命能量”。例如, “浩然之气 (hao-jen chih ch'i) ”将“气”喻为“强劲的动力”。《孟子》中就是采用这种翻译。

?

“近思 (Chin-ssu) ”———“对手边之事的反思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近思”这一术语引自《论语》 (Analects) 。在《论语》 (Analects) 中孔子说,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一个人考虑的应该是身边的事情, 也就是可以立刻付诸实践的事情。(what one thinks about should be matters near at hand, that is, matters of immediate application) ”。“近”也可以指代自身。如《论语》 (Analects) 中有“就近取譬 (To judge of others by what is near to ourselves) ”。布鲁斯 (Bruce) 错误地将其翻译为“近代思想”?(7)?, 许多人沿用他的译法, 比如阿尔佛雷德·福克 (Alfred Forke)?(8)?。在一个脚注中, 布鲁斯 (Bruce) 引用朱熹在《近思录》中的一句话证明其翻译的合理性。大意是, 他的《近思录》包含了时人的言论, 因而这种翻译更加到位。那句话引自《朱子年谱》 (Chronological Biography of Chu Hsi) 第二章第一部分 (ch.2, pt.1.) 的开篇。然而, 在这一句中, 朱熹并没有解释《近思录》书名的来由, 而是介绍了书中内容的特点。很明显, 布鲁斯误解了这句话。从《近思录》的合著者吕祖谦 (1137-1181) 在《年谱》?(9)?中的同一段的评论来看, 这个标题的意思是很明确的。至于韦利 (Waley) 的译法———“思其所闻 (thinks for himself about what he has heard)?(10)?”———则完全说不通。同样, 尼达姆 (Needham) 的“系统思想 (systematic thought)?(11)?”也不能令人满意。张君劢 (Carsun Chang) 的“反思 (reflective thought)?(12)?”和施友忠 (Vincent Yu-chung Shin) 的“个人的思考 (intimate thinking)?(13)?”只阐释了这一概念。莱格 (Legge) 译为“对切身之事的反思 (reflecting with self-application) ”, 很好地表达了“切身”的意义, 但没有体现“近?(14)?(nearness) ”的意思。我曾经反复考虑, 不知3种翻译———“致用之思 (thoughts for immediate application) ”、“致用之反思 (reflections for immediate application) ”、“手边之事的反思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 哪种更恰当。最终, 我选择了第三种。这是因为, “手边之事的反思 (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也包含了“用之自身 (self-application) ”的意味。

?

“忠恕” (Chung-shu) ———“忠诚和利他 (conscientiousness and altruism) ”。这一术语可有多种译法, 但其核心概念必须译出。正如孔门弟子曾子所说, 这是孔子学说的一条主线 (it is the one thread of the Confucian doctrine)?(15)?。本质上, “忠”指充分发展一个人原本很优秀品质, 而“恕”指发扬这些品质惠及他人的过程。换句话说, “忠恕”是儒家的金科玉律, 或曰“仁 (jen) (humanity) ”。“忠”关乎自己, “恕”关切他人。任何翻译都应包含这两个方面?(16)?

?

“仁” (Jen) ———“人性 (humanity) ”。仁的翻译多种多样, 如译为“仁慈 (benevolence) ”、“完美的品格 (perfect virtue) ”、“善 (goodness) ”、“仁慈 (humanheartedness) ”、“大爱 (love) ”、“爱人 (altruism) ”等等。然而, 这些译文没有一个能完整表达这一术语的内涵。这是因为, “仁”既指一种特定的美德、仁爱, 也指广义的美德, 即一切“善 (goodness) ”的基础。《孟子》 (the Book of Mencius) 将“仁”解释为“人的心灵 (man's mind) ”。汉代儒生将其理解为友爱或者“亲近 (men living together) ”。直到韩愈 (768-824) , “仁”发展为“博爱 (universal love) ”。新儒学将其解释为“正理 (impartiality) ”、“生生之理 (the character of production and reproduction) ”、“生生 (seeds that generate) ”、“生意 (the will to grow)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one who forms one body with Heaven and Earth) ”、“爱之理心之德 (the character of love and the principle of mind) ”。到了现代, “仁”的概念等同于“以太 (ether) ”和“电 (electricity)?(17)?”。从词源上探寻, “仁”意为社会中的人, 因为汉字中的“仁”是由“人”和“二” (意为一群人) 两个字组合而成。《孟子》 (the Book of Mencius) 和《中庸》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中都提到, “仁”与“人 (man) ”相通。因此, 韦利 (Waley) 的“善 (goodness)?(18)?”、休斯 (Hughes) 的“仁慈 (human-heartedness)?(19)?”、博德 (Bodde) 的“大爱 (love)?(20)?”、杜布斯 (Dubs) 的“仁爱 (benevolent love)?(21)?”等等虽然都包含了“仁 (Jen) ”的其他意义, 但无法表达其词源的本意。此外, “love”是对“爱 (ai) ”这一中文的英文翻译, 因此如果运用“爱 (love) ”作为“仁 (Jen) ”的英译, 那么, 在翻译朱熹的“仁者爱之理”、孟子“仁者爱人”时就会产生混淆。因此布德博格 (Boodberg) 的“人?(22)?性 (humanity) ”和“共同人性 (cohumanity) ”以及林语堂 (Lin Yutang) 的“真正的人 (true man?(23)?hood) ”都是非常优秀的翻译。

?

我选择“人?(24)?性 (humanity) ”作为“仁 (Jen) ”的英译, 主要考虑以下两点。首先, “人性 (humanity) ”包含了“仁”的所有方面。同时, “人性 (humanity) ”包含了“真正的人 (true manhood) ”所没有的形容词形式。尽管将“仁”理解为“以太”或“电”是荒谬的, 但是这两个意象都是用作比喻 (Of course it is absurd to say that humanity is ether or electricity, but these are used really as metaphors) 。“人性”关照了所有新儒学的解释, 因为“人性”这个词准确表达了“仁 (Jen) ”是生之理的内涵,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Humanity”takes care of all the Neo-Confucian interpretations, for humanity certainly poss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fe-giving and the like, and it is man who forms one body with Heaven and Earth)?(25)?

?

“鬼神” (Kuei-shen) ———“精神存在 (spiritual beings) ”、“阳气 (positive spiritual force) 和阴气 (negative spiritual force) ”。陈淳说, 鬼神应分四类:第一类, 儒家经典中的鬼神;第二类, 古代宗教祭祀中的鬼神;第三类, 后世宗教祭祀中的鬼神;第四类, 指妖怪和诸神?(26)?。他所说的儒家经典即新儒学重新解释的儒家经典, 所指的鬼神是指隐藏在事物背后的阳气和阴气。因此, 阳气主伸为“神”, 阴气主屈为“鬼”。这种自然和哲学视角的“鬼神”观, 应完全与其他三类“鬼神”观相区分, 也就是将“鬼神”看作一种精神存在的观点。古时, “神”通常指众神诸天, 而“鬼”则指人的亡灵。在后世祭祀中, “鬼神”统指先祖。在民间宗教中, “神”指“仙” (行善之神) 和“魔” (偶尔也会作恶之神) 。新儒学中的“鬼神”包含了以上3个层次的意义, 但多半是指物质力量 (气) 的活动。张载的名言:“鬼神者二气之良能” (The negative spirit (kuei) and positive spirit (shen) are the spontaneous activity of the two material forces (yin and yang)?(27)?) 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对“鬼神”的定义。

?

“礼” (Li) ———“礼 (ceremony) ”等。“礼”原意指宗教祭祀, 后来逐渐衍生出典礼, 仪式, 礼仪, 礼节规则, 良好的形式, 优良的风俗等意思, 有时甚至等同于自然法则 (Natural Law)?(28)?。显然, 如果将“礼”英译为“仪式 (rites) ”或者“典礼 (ceremony) ”, 则意义过于狭隘, 会误导读者。我将《礼记》译为“仪式之书” (Book of Rites) , 因为这种译法已经越来越常见, 而且也没有一个更好的翻译。但是, “礼”这个词应根据语境采取不同译法。布德博格 (Boodberg) 认为“形制 (form) ”做“祭祀形制 (ritual form) ”、“社会形制 (social form) ”和“良好形制”解时是最佳的翻译, 这一点很有道理?(29)?。但本书中对“礼”的翻译, 难以选用一个统一的翻译。

?

“德” (Te) ———“美德 (virtue) ”或“品性 (character) ”。“德”通常意为道德品质, 但涉及“道”时, 则指事物固有的特定的“道”。其经典定义是“得 (获得或能够) ”。韦利准确地将其理解为潜在能量、事物固有的美德, 并将其翻译为“力量 (power)?(30)?”。但是, “力量”并不能表达“德”本身含有“卓越的道德”这层内涵。因此, “美德 (virtue) ”或“品性 (character) ”这两个译法似乎更好一些。

?

“体仁” (T'i-jen) ———“通过个人体验而领悟 (realization through personal experience) ”。“体仁”的字面意思是“通过自己去认知 (to recognize through one's own person) ”, 是新儒学的基本术语之一, 具体指获取知识的特殊方法, 也就是通过诚实努力与个人体验去领悟, 从而获得个人真正的领悟。

?

?

在翻译《中国哲学资料书》和《<近思录>:新儒学文选》之前, 我曾经为鲁纳斯 (Dagobert D.Runes) 编辑的《哲学辞典》和费尔姆 (Vergilius Ferm) 编辑的《宗教百科全书》翻译并注释了许多中国哲学术语和宗教术语。最近, 我又为由韦政通编辑的《中国哲学辞典大全》 (台北:水牛出版社) 撰写了大约16万字的词条, 概述了新儒学概念的发展。我对陈淳《北溪字义》的关注由此而来。

?

正如书名所示, 《北溪字义》是对新儒学术语的解释, 也是到目前为止最好的。不仅如此, 因为这本书在解释术语过程中, 常常运用分析和比较的方法, 陈淳实际上总结了他的老师———朱熹的思想。朱熹 (1130-1200) , 毫无疑问是过去800年里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影响甚至延伸到了朝鲜和日本。遗憾的是, 人们却不能从他的单本著作中完整地看到他对于新儒学的综合、重建和完成。《北溪字义》填补了这个空白。换句话说, 《北溪字义》就是朱子学, 概括地说, 也就是新儒学。

?

除个别词汇使用拼音外, 《北溪字义》的全文翻译都采用韦德—吉尔斯系统 (Wade-Giles system) 。对于一些术语我采用了替代翻译, 并尽量避免直译。我努力使全文翻译保持前后一致, 以便读者在阅读时知道所说的是同一概念。通常, 我尽量避免双翻译的出现。如将“气”翻译成“物质力量/生命能量” (Material force/Vital energy) , 这样的翻译不仅给阅读带来麻烦, 而且不但不能澄清概念, 反而使概念模糊。《北溪字义》一书引文都查实了出处, 人物身份都得以确认, 标题都进行了翻译, 术语都进行了解释。朝代和省市的名称在《汉语词汇表》 (The Chinese Glossary) 中略去。中文名和日文名的翻译按照东方传统翻译, 即姓在前名在后, 只有现当代人名是根据西方传统进行翻译的。翻译沿用尊称“陆象山” (陆九渊, 1139—1193) 和“王阳明” (王守仁, 1472—1529) , 因为这是中国和日本学界通用的尊称。孔子、孟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生卒年, 在导论和正文中首次出现时列出。中国古人的年龄是根据中国传统进行计算的, 也就是说, 是按照阴历年纪年法, 而不是按照十二个月进行计算。阴历纪年法的一年与西方纪年法的一年大致相同 (因此可以按照西方纪年法进行换算) 。但是, 陆象山和王阳明的年龄不能这样换算, 因为他们去世的年份按西方纪年是在第二年。

?

我选择《惜阴轩丛书》做《北溪字义》的翻译底本。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这个版本的注释, 在下面附录M中第十五条。我借鉴了《丛书集成》标点版, 以及对1492年的点校版的再版 (附录M第15条) 。本书中只对影响意义的文本差异加以注释, 也只使用了两个缩写:SP-PY即四部备要本, SP-TK即四部丛刊本。

?

向上滑动阅览注释

1A Source Book in chinese philosoph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3.

2Reflections on Things at H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3Two Chinese Philosophers, 1958, p.35.

4In Fung,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2, 1953, p.450.

5Neo-Confucian Thought, 1957, p.157.

6“Mencius and Sun-dz on Human Nature, ”PEW, 6 (1956) , p.219.

7Chu Hsi and His Masters, 1923, p.74.

8Neueren chinesischen Philosophie, 1938, p.170.

9See also discussion on the title by Olaf Graf, Dschu Hsi Djin-s?Lu, vol.1, 1953, pp.19-20.

10Waley, Analects of Confucius, 1938, 19:6.

1111History of Chinese Scientific Thought, 1956, p.459.11

1212Neo-Confucian Thought, p.50.12

1313“The Mind and the Moral Order, ”MEB, 10, 1955, p.352.

1414Legge, Confucian Analects, 19:6.

1515Analects, 4:15.

1616See above, ch.2, comment on 4:15.

1717For comments on these interpretations, see above, ch.30, sec.1;ch.31, secs.1 and 11;ch.32, sec.42;ch.34, treatise 1;ch.40, Introduction.

1818Analects of Confucius, p.83.

1919Chinese Philosophy in Classical Times, p.13.Lucius Porter and Bodde also used this translation.See Fung,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vol.1, p.69.

2020“On Translating Chinese Philosophic Terms, ”FEQ, 14 (1955) , 235-237.

2121“The Development of Altruism in Confucianism, ”PEW, 1 (1951) , 48-49.

2222Mencius, 4B:28.

2323“The Semasiology of Some Primary Confucian Concepts, ”PEW, 2 (1953) , 327-330;also book review in FEQ, 13 (1954) , p.334.

2424Wisdom of Confucius, p.184.

2525For a succinct but excellent discussion on jen and NeoConfucian interpretations, see Ch'en Ch'un, Hsing-li tzu-i, pt.1, sections on jen.

2626op.cit., pt.2, entry on kuei-shen.

2727See above, ch.30, sec.10.

2828See Hu Shih, “The Natural Law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in Natural Law Institute Proceedings, 1953, 5:142-145.Hu is not inclined to accept the equation by Kenneth Scott Latourette and Joseph Needham, but he believes that li has time and again played the role of a higher law.

2929“The Semasiology of Some Primary Confucian Concepts, ”PEW, 2 (1953) , pp.326-327.

3030The Way and Its Power, 1934, p.33.

?

?

?

?

(信息来源:“学衡”微信公众号)

?

?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