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

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加强临涣古镇保护和建设的建议(上)

——写在柳孜运河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七周年之际

文章来源:淮北日报 作者:余敏辉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17日 点击数: 次 字号:【小】 【大】

?

? ? ? ?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令人非常高兴的是,濉溪县、相山区、烈山区划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核心区,柳孜运河遗址、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分别列入国家“大运河重要遗址遗迹考古发掘展示”和“大运河博物馆体系建设”;更为可喜可贺的是,临涣镇列入“大运河古村古镇保护展示”和“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之“运河古镇记忆传承游”,流经此地的浍河也列入“重点河段水体污染治理”。我们认为,像临涣这样一座不太起眼、几乎被人遗忘的皖北小镇,却能在大运河文化带国家战略中如此的被高看和厚爱,虽说出乎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作为荣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等称号的临涣,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新的历史起点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再上新台阶!

? ? ? ? 临涣历史上“三个时期”的划分

? ? ? ? 或许不为众人所知,被誉为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的临涣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淮北平原,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历史久远悠长,文化底蕴深厚,革命遗迹丰富,是淮北市两座“安徽省千年古镇”之一。当我们缓缓打开历史画卷,走进历史文化长廊,总有那些年、那些人做的那些事,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不过仅就临涣历代建置沿革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 ? ? ? 一、远古时期

? ? ? ? 据考古发掘和科学测年,临涣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论断在观星台遗址与黄土岗遗址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观星台遗址南临浍河,北通集市,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50米,面积约7.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3米,“发现了蚌壳堆积层,采集的遗物有陶片和鹿角、网坠。新石器时代陶片有央砂红陶和泥质红陶、黑陶,纹饰有附加堆纹、按窝,器形有鼎足、鬻足和豆把等。周代陶片有泥质红陶、黑陶、红胎黑衣陶等,纹饰有绳纹、宽弦纹,器形有罐口沿”,经专家鉴定该遗址是龙山、商周至汉代文化遗存;黄土岗遗址位于临涣中部,“据1984年11月16日安徽省考古学家研究所汪本初的考证,文化层土厚1—2米,地面采集鬲足2件,砂质红陶圆锥形足1件,在黄土岗西路沟里发现石斧1件”,属于新石器时期遗址。

? ? ? ? 传说夏禹分天下为九州,临涣为徐州所辖,至商没有大的变化。有学者指出,“东夷族少昊后裔钟离国在商代迁于今安徽亳州南临涣集”,这于史也有据可查,如宋代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丁》中认为,“钟,今亳(州)之临涣”。至于《诗经?商颂?长发篇》有“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之句,说的是“传说在距今约四千年前的夏朝前期,居于今河南商丘的商族部落首领相土曾一度来相城居留,从而促进了相城的形成”,此后相邑、铚邑齐名并列,互为依存,相得益彰,以至于后人常以“相铚”合称,正所谓“春秋时期的淮北,包括相城、铚城二邑,当南北之分野,居东西之要冲,有建都立郡之盛,传睢涣多文之评,历史悠久,人文荟萃”。

? ? ? ? 二、铚城时期

? ? ? ? 据当今学者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现在的临涣一带属宋国的铚邑所辖。宋亡后,铚邑沦入楚国版图”;秦统一中国后,在这里设置铚县,属于泗水郡,郡治设在相城;西汉以后,铚县隶属关系和建制多有变化,特别是“南北朝时期,铚县的建置变迁更为复杂,刘宋前期控制安徽全境,曾设置过沛郡和谯郡,但下面所辖的县均没有铚县。这说明刘宋时期已经废铚县。刘宋后期及南齐时期,铚县一带已沦入北魏疆域内,自此,铚县已不复存在”。这一时期有三点要加以说明:

? ? ? ? 一是临涣“所以名铚”是由于“先民善锻”。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金部》中对“铚”解释为“获禾短镰也”,可见在这里以“铚”为名,应是一个制作农具的小作坊聚集地。如今浍河岸边的汉代丁庄冶铁遗址,“面积约4.5万平方米。发现了残窑址l座,只剩窑壁的红烧土,地表有砖、瓦片、陶片、铁渣,并采集到重达几十斤的铁块”,这或许可成为“铚”名最好的注脚。

? ? ? ? 二是现存临涣城址南临浍河,北、东、西三面是平原,“面积196万平方米。城址近似正方形,东西长1409米,南北宽1394米,残高约7米,东、西、北三面城墙保存基本完好,城门4座,东、西城垣建有烽火台。城内发现有陶器”,据考证古城系两次夯土筑成,是安徽省目前已知占地规模最大的先秦古城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有力证明了“铚邑早在春秋时期即已出现”,此后经过战国、秦汉,都是“当地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已成为临涣一座标志性建筑,也是临涣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

? ? ? ? 三是《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指的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蕲县大泽乡起义后,接着又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攻占了铚县等五座城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淮水”记载:“汉(涣)水又东南径费亭南……涣水又东径铚县故城南,昔吴广之起兵也,使葛婴下之……涣水又东径蕲县故城南。”可见铚县位置是在费亭之南、蕲县之西,正与现在临涣所在地相吻合,这足以证明今天的临涣镇就是曾经的铚县故城。

? ? ? ? 三、临涣时期

? ? ? ? 据《安徽省志》记载:“临涣郡:梁普通六年(525年),克北魏铚城。大通二年(528年),以临涣水为郡名,治临涣故铚城”,是为临涣始名。此后,大致经历“北齐废郡为县,隋唐宋金绵延。迨至元朝至元二年,建制降而民风健。其后为乡为区为镇,名多变而韵依然。或曰涣阳,或称临阳,或谓分州,终复临涣”。这一时期也有三点要加以强调:
?
? ? ? ? 一是从南朝梁武帝大通二年置临涣郡、临涣县到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1265年)废临涣县,临涣以临涣郡县建制之名走过了737年;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年废临涣县,到临涣以临涣乡、区、公社、镇级建制之名直至现在,又走过了756年;再加上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铚县,到南朝梁武帝大通二年废铚县置临涣郡、临涣县,临涣以“铚”之名走过了749年。正是以上三个700多年的古今接续,串联起了临涣在秦朝之后极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二是被称为“推开隋唐大运河史的一扇窗——世界文化遗产:柳孜运河遗址”,位于现在的百善镇柳孜行政村,而柳孜原为隋唐宋元时期临涣县的柳孜镇,这有当地出土文物可证:一是“旧街隅孜口存有宋代塔碑1块,碑文中有‘大宋国保静军临涣县柳孜镇’等字样……”;二是另一块宋代石碑上记有“维大宋国保静军临涣县柳孜镇天王院谨募在镇内外信心共修大圣砖塔一座……”等文字。
?
? ? ? ? 三是历史上特别是唐宋元时期,人们习惯上把涣水、濉河合称为“濉涣”。此地自古就有“濉涣文章地,两岸多奇才”之说,如郦道元《水经注》引《陈留风俗传》谓,“睢、涣之间出文章,天子郊庙御服出焉”;又旧志引《浍水述异记》云,“睢、涣二水波纹皆成五色,其人多文章”,这里无疑成为了令人艳羡的膏腴之地,引来无数文人骚客的交口赞誊,吟诵出很多的赞美诗篇,如“‘过高唐者,效王豹之讴。游睢涣者,学藻绘之彩。’魏晋文学家陈琳让我们重温盛极一时的濉涣荣耀”。
?
? ? ? ? ?纵观临涣4000多年的发展史,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远古先民依河而居,在这里生息、繁衍,形成一个较早发展起来的聚落开始,然后由铚城时期到临涣时期,一路从曲折而坎坷中走来,尤其是作为郡县建置之时,隶属关系几经更迭,与之相关的历史变得扑朔迷离,到如今成为淮北市南部发展的中心城镇,呈现出如下三个特点:
?
? ? ? ? 一是经济上,因河兴衰。俗语说“走千走万,赶不上浍河两岸”。临涣成为皖北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便利的水陆交通,尤其是浍河穿境而过,且能基本上保持航运畅通无阻,更是造就了商业往来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居乐业,这无论是洪涝灾害频发和战乱年代,也无论在哪一朝哪一代都是如此。只不过近代以来,由于津浦、陇海铁路相继建成,临涣交通和区位优势荡然无存,经济也随之一落千丈,再加上浍水年久失修,基本失去了通航的条件和功能,于是就更趋于衰落了。
?
? ? ? ? 二是政治上,忽高忽低。倘若与相城相比较,临涣在秦时置县,而相城在秦及两汉均为郡治、国都,临涣地位不及相城高;自东汉以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相城地位日渐衰落,直至北齐天保七年降为相城乡,而临涣则恰恰相反,从南朝梁武帝以郡县建制之名走过了700多年,直至元朝至元二年降为涣阳乡,最后才和相城一样沦落为边野之地。
?
? ? ? ? 三是文化上,先扬后抑。历史上临涣这一方风水宝地,养育、滋润和造就了众多文化名人,其中代表性的如“嵇康广陵一曲筑孤魂”“刘伶纵酒蔑礼教”“成语‘鹤立鸡群’始于嵇绍”“才艺卓绝的戴逵父子”“桓伊操琴感化孝武帝”等,正应了“临涣辉煌时,最在两晋间”这句话,而此后文化事业却渐渐跌入低谷,仅出现了金代著名学者、天文学家武祯父子,中国现代雕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刘开渠,几乎没什么亮点可言,“唐宋迄清,遂罕有以文章著名史传者”。
?
? ? ? ? 临涣现实中“六个一”的特色
?
? ? ? ? 由于临涣生态环境优美,水路交通便利,承载着悠久的历史,积淀着深厚的文化,保留着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尤其是还保留着“素面朝天、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旧时风貌,不少外地游客正慕名前来探古寻幽”,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乡镇”“安徽省千年古镇”“安徽省旅游十大古村镇”“安徽省文明村镇”“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毋庸置疑,有着“不翻典籍读国史,不出中原看水乡”美誉的临涣,既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千年古镇”,又是一座令人神往的“生态水镇”,皇家永利,皇家永利网站这两个最为显著的特点,详见后文详实论述。此外,临涣还有以下四个特点:
?
? ? ? ? ——临涣是一座运河要镇。
?
? ? ? ? 在《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文本》中有这样一段话,“柳孜运河遗址发掘的一批重要遗迹遗物,为了解、研究运河的形成、使用、淤塞、废弃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有力地证明了隋、唐、宋三个朝代期间,大运河通济渠段的流经路线、航运方式、货物运输等重要历史事实”。且不说“广陵散与柳枝词”“百善”的得名就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有关联;也不说隋唐宋时期,曾经“庙宇九十九座,井百眼”的柳孜镇是归临涣县直接管辖的;还不说浍河作为“唐、宋、元、明等历代重要的水运路线,有‘运米百万及东南之乡,百物众宝不可胜计’的记录”;更不说“千年前的临涣,距隋唐大运河不远,或者它就位于大运河的岸边,当时的浍河水汇入了隋唐大运河”。就以现在临涣所处的地理位置来说,直线距离中国运河考古史上首次大发现——柳孜运河遗址也就是10公里左右。可见,在一定程度上讲,临涣就是这条“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百货,悉由此路而进”的黄金水道中的一座运河要镇,在全线通航年代很可能每天都有许多官私船只停泊,商旅上岸入城投宿,或直接通过这里市易物资,只不过北宋灭亡之后长达700年之久的“黄河夺淮”的结果是,从洛阳出发的通济渠已“被无情的黄河水淹塞淤平”,曾经的“漕运帆樯去似飞”“万尾鳞鳞汴岸舟”的壮观景象不复存在,连同当年通过“横斜三沟”成为四通八达的运河漕运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临涣,也渐渐为人所淡忘,甚至是不为人知了。这是一方面。
? ? ? ? 另一方面,《宋史·蒋之奇传》载:“蒋之奇,字颖叔,常州宜兴人。……迁淮东转运副使。岁恶民流,(蒋)之奇募使修水利以食流者。如:扬之天长三十六陂,宿之临涣横斜三沟,尤其大也。用工至百万,溉田九千顷,活民八万四千。”从这段记载中可以提取两条重要信息:一是通济渠之水取自素有“一碗水半碗沙”之说的黄河,由于河水泥沙淤积造成河床持续抬高,极易引发洪涝灾害,导致沿岸民众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为此蒋之奇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也就是用以工代赈的方式,招募逃荒者兴修水利,供应他们饭食;二是蒋之奇兴修的通济渠配套水利工程——临涣横斜三沟,“应在历史上早已自然形成了通航的沟渠,但在(宋)神宗时,又由淮南东路转运副使蒋之奇‘立项’予以改造,增添了灌溉农田、造福乡梓的水利功能”,至于大致范围,“基本就在铁佛、临涣、百善、四铺、孙疃的隋堤与浍河之间”,而具体沟名,应是“长沟、杨柳沟和朱蒋沟”。还要进一步解释说明的,那就是“前面所述的临涣‘横斜三沟’,都是沟通通济渠与涣水的。从通济渠经‘横斜三沟’进入涣水后,在临涣的包河一直往南,至今仍保留着一条长达30千米的‘运粮沟’”,可见临涣就是当年通济渠漕运网络一个重要节点,“否则,此区区小沟,古时何能冠以‘运粮沟’之响当当的大名?”至于“运粮沟”到底是怎么回事,它其实是通济渠漫溢时,“漕船南北逃生、转漕绕行的通道,不可小觑!”

? ? ? ? ——临涣是一座商贸重镇。

? ? ? ? 临涣地处广袤无垠、风光旖旎的淮北平原,是苏、鲁、豫、皖贸易往来的交通要埠,也是这一区域的一座商贸重镇。特别是临涣依河成镇、因水兴市,浍河穿境而过,下游入淮河,进入长江,占尽了水利、交通之便。正是凭借发达的水系与便捷的地利,临涣很早就成为浍河岸边重要的商埠,如“三国曹魏时期,曹操曾在浍河岸边的铚城建造粮仓,为方便粮食内调外运,在浍河北岸开挖一条大沟通至城内。至今大沟痕迹依稀可见,人们称为‘运粮沟’”。

? ? ? ? 如前所述,由于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开通,临涣又成为一座运河要镇,“在唐、宋兴盛期,这里‘店铺林立,商旅云集’,浍河南北港口‘樯楫如林,白帆如云’”,当年“店铺作坊和摊贩散布在城内长达数里、纵横交错的8条街面上”。据说“唐代浍河上游挖掘鸿沟直通东京汴梁。明、清时期,浍河上游可达河南省商丘,豫、皖、苏、浙四省的船只都可由浍河进入临涣地区,临涣与周边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便捷和频繁”。这里除了保存皖北建筑的典型代表——陈家老屋、袁氏宅院之外,还有四点可以佐证:

? ? ? ? 一是鳞次栉比的茶馆。临涣作为浍河上的重要水运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之一,自然成为过往商贾休闲的重要场所,而南来北往的客商聚集在一起,品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样临涣当地的人们也逐渐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据《通志载记》记载,临涣茶馆始于明代,临涣人饮茶的习惯至少已经延续了600多年”。

? ? ? ? 二是风韵犹存的明清老街。临涣老街又称青石板街,主要有东西走向的横街和南北走向的南阁街,原为平坦的青石路面,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房子肃穆地站立着,“这些房屋的高度不等,因为建在街道两旁,建造时多考虑做生意的便利,体现了明清时期商业用房的特点”。

? ? ? ? 三是血浓于水的商帮会馆。由于临涣商贾云集,十分繁荣,那么外商投资建大型会馆是很自然的事,如山西会馆、福建会馆都建于明朝万历三年(1575年),特别是“山西会馆四合院形式,正房6间,东西厢房各3间,有过道和门楼,素砖青瓦,雕梁画栋,典雅肃穆,气韵非凡”。

? ? ? ? 四是岁月沧桑的古码头和古桥。临涣码头遗址位于浍河岸上,曾经是“临涣最热闹繁华的地方”,“过去停泊在临涣码头桥东西两边等待装卸货物的船只每日不下百艘”,它和临涣码头老桥、古余桥、石老桥、插花庙桥一样,都是临涣昔日商贾云集、繁荣发达的见证者和承载者。

? ? ? ? ——临涣是一座红色名镇。

? ? ? ? 临涣地处中原腹地、包浍要冲,地位显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从远古走来,一路上刀光血影,托起了“这方土地义薄云天的豪情壮志”,如“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攻打的第一座城池就是临涣;伍子胥、曹操和太平军、捻军都在这里驻扎过军队”,还有“三国吕布兵不血刃攻下铚城,南梁将领陈庆之兵发临涣收复大梁、睢阳,唐朝咸通年间康承训克临涣”等,至今尚存的一些历史遗址、遗迹还依稀可寻,如许多石匾石碑上镂刻着“永镇山河”“光耀千古”的字样,仿佛娓娓诉说着曾经的苦难、牺牲与英雄故事,给人以苍茫厚重的历史感。

? ? ? ? 当然,临涣最光彩耀人的一笔,还是中国共产党人写就的。这里是一片洒满先烈鲜血的热土,是一座重义尚武、具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镇。早在1925年8月,淮北地区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中共濉溪支部就在临涣成立,并在国民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接受了血与火的考验;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这里是新四军第四师的抗日根据地和主要战斗区域,如张爱萍曾率领新四军夜袭临涣日伪据点,大大地挫伤了日本人的锐气;特别是1948年11月6日打响的震惊中外的淮海大决战,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先后在临涣文昌宫和小李庄度过50个日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决战决胜,创造了歼灭国民党精锐部队80万人的奇迹,实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大转折。

? ? ? ? 当然,临涣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名的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淮海战役时,中原野战军的指挥部就曾安置在这里。党中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这样中原野战军指挥部就成了总前委驻地。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指挥着千军万马,取得了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其它红色文化资源还有朱务平故居与陈列馆,以及临涣西尚寺烈士陵园、临涣后方医院旧址、中原军区临涣兵站旧址,呈现出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支援解放军作战的伟大场面。

? ? ? ? ——临涣是一座文化大镇。

? ? ? ? 如果在临涣旅游,导游在解说之时往往会盛赞这里“地上、地下、城内、城外,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此言真实不虚。仅就物质文化而言,可说是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向来有“两庵、四寺、九阁、十八庙、两堂对两馆、十二景地配四泉”之说,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除了上述文物遗存、遗迹之外,临涣还蕴含着独具特色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故事传说,为人们展示了一个立体的、丰富的、文化的临涣。
?
? ? ? ? 一是众星捧月的名人文化。地腴物丰、人杰地灵的临涣,历史文化名人璨若星河,光彩照人,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当属秦国名相蹇叔和“竹林七贤”之首嵇康。其他国内外著名人物,如“戴逵首创夹纻塑像法,赢得了‘虽周人尽策之微,宋客象褚之妙,不能逾也’的美誉;嵇含著就世界上第一部区系植物志《南方草木状》,比西方的植物学专著早一千多年”,在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智慧光芒,穿越几千年岁月的隧道,仍然照亮淮北大地。
?
? ? ? ? 二是与众不同的茶馆文化。临涣当地向来有“不到濉溪非饮士,未进临涣憾此生”之说,而临涣的最大看点就是茶馆。“早在东晋南北朝时期,临涣的茶馆是以茶摊的形式出现的。宋、元朝代,以卖茶为业的茶馆,在临涣古镇上已很普遍”“明、清时期,临涣茶馆日趋发达,成为临涣地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和一大景观”,现存的老茶馆大多为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青砖粉墙、重梁飞椽、小样黛瓦”。而令人念念不忘的是,“独特的棒棒茶料、独特的古泉茶水、独特的煮茶方式、独特的老年茶客、独特的经营方式、独特的饮茶习惯、独特的茶饮功效、独特的社会功能孕育了临涣独特的茶馆文化”。
?
? ? ? ? 三是首屈一指的古琴文化。中国古琴十大名曲中的《广陵散》《梅花三弄》,分别是临涣人嵇康、桓伊的不朽之作;而更为难得可贵的是,嵇康的“《广陵散》,体现的是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音乐精神”,桓伊的“笛曲引发的《梅花三弄》,以北人而南音,体现的是音乐的文化交融作用”,戴逵“作为艺术多面手的大师,其摔琴并声言‘不能为王侯伶人’,体现的是一种独立不倚、傲视权门的音乐人格”,他们的音乐修养、风骨与气节“至今仍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
? ? ? ? 四是别开生面的宗教文化。临涣“历史上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留下了香山庙、城隍庙、临涣天主堂、慈云庵等多元化宗教文化遗存”。在这里,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广的是佛教,如香山庙是临涣十八庙之一,现存只有正殿三间、两边耳房各两间,占地不足400平方米。“建国前香火旺盛,每年三月十八庙会,四方善男信女便焚香顶礼乞求神灵消灾赐福,八方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其次是天主教,如保留至今的神甫楼,位于天主教堂院内,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据说19世纪末设立于临涣镇东街的“有教堂91间,占地14亩”。
?
? ? ? ? 五是独具魅力的农耕文化。这里位于沃野千里的淮北平原腹地,又地处浍河、包河交汇之处,农作物、水产、畜禽种类繁多,土特产琳琅满目,无论是那碗令人牵肠挂肚的临涣“棒棒茶”,被捧为“淮北一绝”的临涣酱菜如培包瓜、培腐乳,“见色千分润,入菜一滴香”美誉的小磨香油,特色小吃如马蹄烧饼、羊肉汤,临涣糕点如月饼、瓜糖,还是由此衍生出众多传统节日、生活习俗等国家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淮北花鼓戏、淮北大鼓、酱培包瓜制作技艺、泥塑、临涣茶馆、南派唢呐、临涣城夜转亳州的故事、坠子戏、剪鸭尾、留满发,以及临涣庙会等传统节日,都是这里根脉文化之一——悠久而厚重的农耕文化的具体表现,反映了农耕时代临涣农民、农村、农业创造、形成和传承下来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
?
? ? ? ? 六是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古老涣水孕育了一方人文风情,有学者曾指出,临涣“出土的唐代青釉人物贴花注子,有三个不同的贴花乐舞人物造型,舞姿刚毅、形象生动”。当今临涣百姓闲暇之余常逛庙会、下茶馆、看大戏,可称得上是皖北的一幅风俗画卷。这里保留着各种原生态的生活情景,极具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不仅有戏剧、曲艺、花鼓舞、旱船、高跷等音乐舞蹈形式,还有泥塑、剪纸、刺绣、布艺、糖人、皮影等美术形式。“4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造就了临涣异彩纷呈的民间文化艺术天地。在临涣唱过戏、踩过高跷、玩过狮子的人比比皆是”,特别是临涣民间音乐唢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能够集中反映皖北地区民间音乐的特色与风格”。
?
? ? ? ? 七是回味无穷的饮食文化。在临涣,不仅有给人印象最深的、被称为“临涣古文化的活化石”的临涣棒棒茶,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的临涣酱培包瓜,而且还有诸多未说先馋、闻味流涎的传统美食,如“闻得培乳肉儿香,神仙也要下天堂”,并以“香浓、味纯、滋补等特点而深受人们青睐”的临涣培乳肉与包瓜齐名,独具特色的临涣培腐乳,以及有着“皖北第一饼”之誉、“集香、脆、酥于一体”的临涣烧饼,皖北最为出名、“原汁原味十里香”的羊肉清汤和能“尝出幸福”的老汤鸭油茶。当然,“临涣天生就是一个情调浓郁的小吃之地,饱满的煎包、厚实的油饼、浓艳的辣汤、红润的糖糕……各式各样、琳琅满目”。
?
? ? ? ? 由以上可见,“作为楚宋文化与中原文化交界地带的皖北古镇临涣,既有楚宋文化的粗犷豪放,又有中原文化的丰富深厚”,它的历史文化优势和特色极为明显:一是品位较高,对外影响力大,境内有两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分别为临涣城址和文昌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风靡一时的“淮北花鼓戏”,这在淮北乃至皖北都是极为少见的;二是历史绵延有序,自4000年前的黄土岗遗址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遗存皆有发现,且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一应俱全;三是地域特色鲜明,除运河文化外,还拥有红色文化、古琴文化、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商事文化、农耕文化等,孕育了蹇叔、嵇康、戴逵等一批历史文化名人,传承和保留了丝弦、坠子、大鼓等一批民俗文化。如此看来,正是由于临涣“明清老街古色古香,浍河奇泉晶莹剔透,棒棒茶馆名闻遐迩,城隍禅庙源远流长,香山隋槐遮天蔽日,天主教堂肃穆幽静,凤凰高台鬼斧神工,前委旧址情溶四季,烈士陵园绿荫凝志”,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说,淮北文化看濉溪,濉溪文化在临涣这句话,也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